斜带石斑鱼人工育苗技术试验


摘要:试验获得初步成功:用50万粒受精卵孵得34.8万尾仔鱼,经60日龄培育,获全长20.5—48.5mm(平均全长26.5mm)的斜带石斑鱼鱼苗0.4万尾,育苗成活率达1.2%.试验期间育苗池水温、盐度的变化范围分别为27.3—30.5℃和31.5—32.0‰。试验采用如下饵料系列:牡蛎担轮幼虫—轮虫—卤虫无节幼体—卤虫无节幼体十冰冻桡足类、海水枝角类。试验经历了3个死亡高峰期,它们分别出现在育苗初期仔鱼开口阶段、稚鱼期30—38日龄阶段和进入幼鱼期以后,本文讨论分析了其成因. 
鱼旨科石斑鱼属鱼类统称为石斑鱼,是我国最重要的海水网箱养殖高档鱼类,销售市场稳定、价格昂贵.同时石斑鱼也是人工繁殖与育苗技术难度最大的海产鱼类之一,至今养殖种苗的供应仍依赖捕捞野生天然苗.石斑鱼的人工繁殖尝试始于20世纪60年代,自鹈川正雄等对赤点石斑鱼的产卵习性及初期生活史进行了研究以后,日本各地便纷纷开展该种以及其它石斑鱼的人工繁殖研究.20世纪70年代以后,东南亚国家、科威特及我国大陆、香港、台湾也相继开展石斑鱼人工繁殖的研究,涉及的种类除赤点石斑鱼外,还有青石斑鱼、点带石斑鱼、巨石斑鱼、鲑点石斑鱼、云纹石斑鱼、七带石斑鱼、鲑形石斑鱼、褐点石斑鱼、小齿石斑鱼、条带石斑鱼、纳苏石斑鱼、棕点石斑鱼、鲈滑石斑鱼等。另据张其永等2000年的统计,我国大陆已成功繁殖培育出幼鱼鱼苗的石斑鱼种类有青石斑鱼、赤点石斑鱼、鲑点石斑鱼和点带石斑鱼4种。但实际上它仍离能够较稳定地进行种苗批量生产的目标尚有相当的差距,例如,国内外研究最多的赤点石斑鱼在我国大陆培育出的鱼苗至今总共不过数万尾.石斑鱼人工繁殖与育苗的难度主要来自4个方面:(1)石斑鱼雌雄同体、雌性先熟,然后性转化。(2)受精卵质量差,孵化效果不a。(3)仔鱼个体纤弱、口径小,对开口饵料的要求严格。(4)稚、幼鱼的自相残杀习性。此外还有病害等问题。 
斜带石斑鱼是石斑鱼属之一种。国外开展斜带石斑鱼人工育苗研究的主要是泰国和菲律宾,在我国台湾省已可进行批量生产,但在我国大陆尚未见有人工育苗成功的报道.1998年夏广东省大亚湾水产增养殖种苗培育中心收购网箱养殖的3—7龄斜带石斑鱼作为亲鱼,进行强化培育,至1999年6月亲鱼已能自然产卵。2001年7月15日厦门市水产研究所石斑鱼人工育苗技术研究组从该中心购得斜带石斑鱼受精卵50万粒,在本所前埔中试基地开展人工育苗技术研究,至9月14日培育出全长20.5—48.5mm的鱼苗0.4万尾,试验获得初步成功。目前幼鱼养成试验仍在进行。
1材料与方法 
1.1 受精卵的来源、运输与孵化 本次人工育苗试验使用斜带石斑鱼受精卵50万粒,是2001年7月14~15日夜间在大亚湾水产增养殖种苗培育中心室内水泥池中自然产的卵。15日上午车运至广州再空运厦门,当天18:00时抵达厦门市水产研究所前埔中试基地。开袋时仔鱼已大部出膜,即分入5个500dm3黑色玻璃钢锥底水槽中继续孵化. 
1.2仔、稚、幼鱼的培育 16日上午将初孵仔鱼带水移入室内水泥池中进行培育.该育苗试验池规格为4.0m×2.5m×1.5m(实际使用水位最高至1.3m),共布设5个气石进行轻微充气,防止仔鱼集群过度.上方天窗用遮阳网帘覆盖,试验期间池面光照强度被调控在500—2000lx之间.天然海水经过沙滤后供育苗试验使用,水温与盐度均未予人为调控.育苗试验池前5d只添水,第6天起换水,日换水量为:仔鱼期约25%~35%,稚鱼期约50%~65%,幼鱼期约75%~100%;自第7天起至第26天止,每天往育苗池水中添加牟氏角毛藻液200~1500dm3.以牡蛎担轮幼虫为仔鱼的开口饵料,仔、稚、幼鱼培育的饵料系列为:牡蛎担轮幼虫—轮虫—卤虫无节幼体—卤虫无节幼体十冰冻桡足类、海水枝角类(蒙古裸腹?�).轮虫、蒙古裸腹?邢狄缘ハ赴謇�(小球藻、中肋骨条藻和牟氏角毛藻)与面包酵母为饵料在室内水泥池中培养获得,卤虫无节幼体用INVE牌Selco强化营养.第13天起,每天吸池底1次并对吸出的死亡个体进行显微镜检查同时随机抽样测量其全长. 
2结果与讨论 
2.1 孵化率和育苗成活率 16日晨孵化结束后计数,共孵得仔鱼34.8万尾,受精卵的孵化率为69.6%.其中约有25%的仔鱼严重畸形.仔、稚、幼鱼培育试验从7月16日开始,至9月14日60日龄时分苗移池计数,共培育获得鱼苗0.4万尾,育苗成活率为1.2%.随机抽样测量鱼苗30尾:其平均全长26.5mm,全长范围为20.5—48.5mm. 
2.2 育苗试验期间池水温、盐度的变化 育苗试验期间池水温、盐度的自然变化范围分别为27.3—30.5℃和31.5—32.0(每天08:00和14:002次测量的平均值)。试验结果表明,在这样的水温、盐度条件下,斜带石斑鱼仔、稚、幼鱼的生长发育正常. 
2.3 仔、稚、幼鱼培育的饵料及其投喂量 据观察,在28.5℃水温下斜带石斑鱼仔鱼孵化后约45h(以7月15日18:00为孵化基准时间)即开口摄食.仔鱼开口摄食有两个明显特征:(1)仔鱼由原来的只能作垂直方向游动变为水平游泳姿势,在显微镜下可观察到明显的张口捕食动作.(2)肉眼观察可见仔鱼的眼睛和腹部出现明显的黑色素.本次育苗试验以牡蛎担轮幼虫为仔鱼的开口饵料,孵化后48h开始投喂,效果良好. 
本次试验仔、稚、幼鱼培育的饵料系列组成及其投喂量见表2.3—8日龄以牡蛎担轮幼虫为主,投喂量为每天(5~10)×10 8个,其中6~8日龄还投喂少量轮虫.9~18日龄以轮虫为主,投喂量为每天(0.5~1.5)×10 8个,其中17~18日龄还投喂少量卤虫无节幼体.19~38日龄以卤虫无节幼体为主,投喂量为每天(1050~1470)×l0 4个,其中30~34日龄还投喂少量蒙古裸腹?校�39~60日龄以冰冻桡足类为主,投喂量为每天220~300g,同时搭配投喂卤虫无节幼体(420—560)×10 4个.这个饵料系列的优点是主要饵料获得较为容易,适合大规模生产采用.缺点是卤虫无节幼体体内缺乏n—3系列HUFA(DHA和EPA).海洋鱼类的仔、稚鱼需要3种必需脂肪酸(即DHA、EPA和AA),而且与其成鱼相比,仔、稚鱼需要更多的n—3系列HUFA方能满足本身生长发育与生存的营养需求.一般海洋鱼类身体组织中DHA和EPA的含量比AA高.作为仔、稚鱼的必需脂肪酸。DHA比EPA更重要,EPA含量过高会引起磷脂结构组成的不平衡,影响仔、稚鱼的正常生长,AA的含量虽然低,但也有促进鱼类生长的作用.根据真鲷、大黄鱼等其它海水鱼类人工育苗生产的经验,长期单独投喂卤虫无节幼体易使稚鱼罹患n—3系列HUFA缺乏症.同时也有报道认为,仔、稚鱼摄取经各种鱼油强化的卤虫无节幼体过多会产生另一方面的问题:饵料中HUFA含量太高使仔、稚鱼后肠的消化能力和蛋白质吸收超负荷,从而导致低成效的仔、稚鱼培育结果.故许多研究者在进行石斑鱼人工育苗时都尽量避免使用卤虫无节幼体作为稚鱼的饵料,因此采用上述饵料系列进行石斑鱼人工育苗生产,卤虫无节幼体须严格按要求进行营养强化,而且卤虫无节幼体的单独投喂期要尽量缩短,最好在投喂卤虫无节幼体的同时搭配一定数量的轮虫、桡足类或海水枝角类,以弥补卤虫无节幼体的营养缺陷.但在本次试验过程中,由于轮虫培养意外失败,致使轮虫投喂期提前结束,后期轮虫投喂数量未增反减.同时由于桡足类的供应未能按计划及时跟上,致使19—38日龄阶段稚鱼几乎完全依靠卤虫无节幼体单独饲喂,因而影响了上述饵料系列整体效能的发挥.桡足类是海洋鱼类仔、稚鱼的优良生物饵料,富含n—3系列HUFA.据介绍,仔、稚鱼投喂桡足类可以比投喂经Superselco强化的卤虫无节幼体产生更高百分比的DHA和AA以及较低百分比的EPA,因此如果条件许可,能以桡足类完全取代卤虫无节幼体来饲喂石斑鱼的仔、稚鱼无疑会更有利 于育苗成活率的提高. 
2.4 仔、稚、幼鱼死亡现象的观察分析 在海水鱼类人工育苗过程中往往有一个或几个死亡率很高的阶段,称作危险期.危险期的形成与仔、稚鱼生长发育的阶段性有关,降低危险期的死亡率是提高育苗成活率的关键所在.本次斜带石斑鱼人工育苗试验经历了3个死亡高峰期,但与陈国华等2001年对点带石斑鱼的报道有所不同.第一个死亡高峰出现在育苗初期仔鱼开口阶段.在石斑鱼人工育苗中,仔鱼开口阶段死亡率高是普遍现象.研究资料显示:孵化7d,石斑鱼仔鱼的培育成活率一般不超过10%,有些种类则更低,全军覆没的情形也时常遇到.有分析认为这可能与饵料中缺乏某种仔鱼所必需的生理生化活性物质,使仔鱼难以完成由内源性营养到外源性营养的过渡有关.石斑鱼初孵仔鱼身体纤弱、体长范围在1.35—2.23mm之间,开口口径小,可供选择的饵料种类十分有限,因此石斑鱼仔鱼的开口问题是国内外都没有很好解决的难点问题.据报道,泰国产超小型(ss型)轮虫抱卵个体的被甲长150—160um,引进到日本后被用作为赤点石斑鱼的开口饵料,效果甚佳,但在我国大陆ss型轮虫尚未大量培养.目前各国普遍采用的是以牡蛎、江珧等双壳类受精卵及其担轮幼虫作为石斑鱼仔鱼的开口饵料.本次斜带石斑鱼的人工育苗试验亦是采用牡蛎担轮幼虫作仔鱼的开口饵料,连续投喂6d,饵料效果良好.统计数据显示,本次育苗试验仔鱼孵化9d的培育成活率为10.0%,即在第一个死亡高峰期间仔鱼损失90%.本次育苗试验的第二个死亡高峰出现在稚鱼期,30—38日龄阶段.统计数据显示,此期间稚鱼死亡率高达57.0%.对死亡个体进行显微镜检查,未发现病原体或可疑为病原体者,死亡稚鱼体表完好无病灶,少数稚鱼外观通体呈桃红色.测量死亡稚鱼的全长,发现其大多数在7.5—8.5mm范围内,腹部均已长有鳞片.稚鱼大量死亡的原因,初步研判与本次试验饵料供应方面存在的问题有一定关系:主要是单独投喂卤虫无节幼体的时间过长,饵料的脂肪酸(特别是上述3种必需脂肪酸)组成不合理,致使稚鱼营养失衡,从而进一步加剧了危险期稚鱼的死亡.相信饵料系列组成进一步优化以后,特别是桡足类的稳定供应问题解决以后,稚鱼的死亡率就会有较大幅度的下降.本次人工育苗试验的第三个死亡高峰出现在进人幼鱼期以后,大约从44日龄开始.统计数据显示,在本次人工育苗试验的最后2周时间内,鱼苗损失率高达52.7%.其原因是幼鱼自相残杀,所以及时按不同规格分苗疏养是提高幼鱼培育成活率的重要手段.幼鱼自相残杀是其习性,很难改变.但根据其它海水鱼的育苗经验,如果有条件让育苗水体经常保持有一定数量的卤虫成体、摇蚊幼虫等活饵料,使幼鱼随时可以捕食到个体足够大的活体饵料,幼鱼的自相残杀现象会相对减少一些.总之,如何尽量降低幼鱼自相残杀造成的损 失是今后石斑鱼人工育苗需要着力研究解决的问题. 
2.5关于育苗病敌害的防治 在本次育苗试验过程中,未发现有可疑为由于病原体(病毒、细菌、真菌或寄生虫)感染或侵入而引发的较为严重的病害。但为抑制池底寡毛类幼虫和丝状藻类(种属不详)等的进一步繁殖,8月22日育苗池泼洒了1次“百虫杀”,8月23日泼洒了1次“天使蓝”(两种药物均为北大化学实验厂出品),含量分别为0.6×10 -6(V/V)和0.5×10 -6(V/V),处理效果甚佳.除此之外,试验期间未再使用任何抗生素或其它药物.据报道,石斑鱼育苗期最为严重的病害是病毒性神经坏死症,该病死亡率极高,目前尚未有效的防治方法,国内也未有研究报道。1990年以后,正是由于该病毒病的流行使得日本的赤点石斑鱼种苗生产技术开发研究遭到重创,陷入困境。石斑鱼育苗期的另一种较常见的疾患是所谓的“受激猝死”,即原本正常游泳的稚鱼受到某种物理刺激(如取样、吸底操作等)后,瞬间口与鳃盖大张,身体僵化,终而死亡.有此种症状的稚鱼在本次育苗试验过程中曾被观察到多次研究发现,稚鱼单纯投喂卤虫无节幼体时此病多见,改投喂配合饲料后,情况即可好转,故判断为营养失衡所致.这也是我们认为本次育苗试验第二个死亡高峰期的形成与单独投喂卤虫无节幼体时间过长相关联的一个重要依据.另外据介绍,在石斑鱼育苗期还时常出现一些原因不明的死亡.总之,关于石斑鱼(包括斜带石斑鱼)育苗期病敌害的研究目前国内尚处于起步阶段,今后还有大量的工作要做. 
标签:
  • 养殖石斑鱼
  •  
  • 学习养殖石斑鱼
  •  
  • 石斑鱼养殖技巧
  • 更多栏目最新
    石斑鱼最新养成技术总结及养殖效益分析
    石斑鱼最新养成技术总结及养
    网箱养殖石斑鱼   石斑鱼养殖因其利润空间大成为养殖
    石斑鱼的养殖成本及利润
    石斑鱼的养殖成本及利润
    石斑鱼为我国南海沿海养殖的重要经济品种,南海四面环
    石斑鱼内陆生态养殖新技术
    石斑鱼内陆生态养殖新技术
    该项目实现了全套高度节水型、健康型、环保型、实用
    强化营养,降低互残,提高石斑鱼苗成活率
    强化营养,降低互残,提高石斑鱼
    文/海南正强 朱行超 前言:由于近几年病害多、虾难养,不少